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天天新资讯:【保理课堂】哪个行业应收应付票据总额最高?

来源:天津市商业保理协会    时间:2023-05-28 03:34:46

一、全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2022年,在新冠疫情反复冲击、经济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和全球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票据市场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各项业务稳中向好,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全国票据承兑发生额为27.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3.2万亿元,增长了13.22个百分点;全年票据贴现发生额为1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48万亿元,增幅为29.83%。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日益显著。

图1 2018-2022年票据市场统计数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上海票据交易所

二、省市票据发展分析

1.分省市票据与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表1 2018-2022年票据承兑(贴现)额/GDP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上海票据交易所

2022年GDP达到121.02万亿元,银票承兑发生额/GDP为22.64%,票据贴现发生额/GDP为16.11%,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除了2021年票据贴现/GDP的增长幅度(13.19%)略低于全国GDP的增长幅度(13.25%)外,其余各个年份的票据承兑额和贴现额的增长幅度均高于GDP的增长幅度,说明近年来我国票据发展态势较好,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不断提高。

图2-1 2021年各省市承兑发生额/各省市GDP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由于部分省市未披露票据业务情况,图2-1只统计了2021年全国27个省市的承兑发生额/GDP的情况。经分析可知,2021年各省市承兑发生额/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只有浙江、上海、深圳、江苏、辽宁和山东这六个省份,其余21个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肖小和在《中国票据市场框架体系研究》一书中指出,票据承兑发生额/GDP大于30%,说明当地企业金融意识特别强;票据承兑发生额/GDP处于20%-30%(含)之间,说明当地金融意识较强;票据承兑发生额/GDP小于20%,说明当地企业的金融意识有待提高。在图2-1中,票据承兑发生额/GDP大于30%的省市只有浙江省,为31.90%;超过20%的有7个省市,分别是上海(26.56%)、深圳(25.56%)、江苏(25.07%)、辽宁(24.92%)、山东(21.29%)、北京(20.87%)和广东(20.32%)。票据业务的发展与信用程度密切相关,综合来看,这些省市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信用程度发展较好,企业用票意识较强。其余省份的票据承兑发生额/GDP数值均在20%以下,说明这些省份的企业金融意识需要得到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辽宁省,该省的GDP在统计的27个省市中排第18名,但是票据承兑发生额/GDP却排在第5,说明该省经济欠发达但是开票量却比较大,当地的企业对于票据的接受程度较高,金融意识较强,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发展特色进一步发展票据承兑业务。而福建、河南和湖南等经济大省,其票据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却不相匹配,票据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地区可以尝试着使用票据来进行货款结算,以部分票据资产置换应收账款,进一步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2-2 2021年各省市贴现发生额/各省市GDP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图2-2为2021年27个省市的票据贴现额/GDP,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宁夏、青海等省份的经济水平虽然不高,但是这些省份的票据贴现发生额/GDP的比值却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对于票据业务比较重视,从而吸引了一大批的票源流向这些省份。与之相反,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比如深圳、上海、福建等,他们的票据贴现发生额/GDP的占比却非常低,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一方面由于这些省份经济体量大,票据占比低;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对于票据贴现业务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图2-3 2021年各省市贴现发生额/承兑发生额之比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本文进一步对比了各省市贴现发生额/承兑发生额情况,如图2-3所示。北京、广东和浙江三个地区的票据贴现额/GDP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均在90%以上,这三个地区的贴现/承兑比也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说明这三个地区的企业票据融资意识较强;贴现/GDP比例最低的省份是吉林省,只有1.27%,该省的贴现/承兑比也是最低,说明该省企业票据融资意识不够。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该省的贴现/GDP之比虽然不及全国平均,但是贴现/承兑比却排名第四,说明该省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票据市场发展较慢,但是企业的融资意识却很强。票据具有低成本、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等优势,各省市可以进一步推动票据贴现业务发展,以低成本票据贴现置换部分高成本流动资金贷款。

从具体业务来看,在2021年披露相关数据的省市中,承兑发生额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6个省市,然而,山西、辽宁、深圳、北京、宁夏、重庆、甘肃、河北、湖北、陕西、福建、内蒙古、安徽、四川、江西、青海、吉林、广西、云南、湖南、黑龙江这21个省市票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贴现业务方面,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也只有6个,然而,山西、深圳、宁夏、上海、重庆、甘肃、河南、河北、湖北、陕西、福建、内蒙古、安徽、四川、江西、青海、吉林、广西、云南、湖南、黑龙江这21个省市贴现发生额低于平均水平。如果这些省市进一步扩大票据贴现服务范围,将贴现量提升至全国平均水平,则至少可增加27万亿的实体经济资金融通渠道。

2.区域票据发展特点分析

为方便分析全国各区域银票承兑和贴现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划分口径,本文将各省市划分为四个区域: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图2-4 2019-2021年各区域银票承兑发生额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图2-5 2019-2021年各区域银票贴现发生额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在银票承兑业务方面,东部地区银票承兑业务呈稳步上升的趋势,银票承兑发展较为迅速。截至2021年末,东部地区银票承兑发生额高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7%。在银票贴现业务方面,东部地区银票贴现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末,东部地区银票贴现发生额高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39%,占全国贴现发生额的69%。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包含了许多经济大省,如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对于GDP的贡献较大,这些地区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为票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东部地区的市场主体数量较多,市场主体的金融意识相对较强,对于票据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企业信用评级较高,融资渠道多元,融资环境较好,故票据承兑、贴现数量和金额较高。东部地区可以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继续发挥银票发展“领头羊”作用。

在银票承兑业务方面,中部地区近几年的银票承兑业务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截至2021年末,中部地区银票承兑发生额约为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可见中部地区银票承兑业务发展速度较快。与东部地区不同的是,在中部地区,由于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所以除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外,采矿业的银票承兑发生额也较大。在银票贴现业务方面,近几年中部地区的银票贴现发展趋势有所放缓。截至2021年末,中部地区银票贴现发生额约为7万亿元,同比增长1%。中部地区票据市场发展空间大,后劲足,需要企业和银行共同努力,综合运用秒贴、票付通、贴现通、票据池等创新产品,携手推进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的发展。

在银票承兑业务方面,西部地区的银票承兑发生额发展趋势和中部地区相近。截至2021年末,西部地区银票承兑发生额约为2.6万亿元,同比增长5.7%,略低于中部地区,其银票承兑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具体来看,除了批发零售、制造、科技、租赁和建筑业外,西部地区的银票承兑在第二产业的应用情况相对较好,如水电、信息及交通业。在银票贴现业务方面,西部地区的银票贴现业务发展先下降后有所回升。截至2021年末,西部地区银票贴现发生额约为5.6万亿元,同比增长5%。西部地区的银票承兑和贴现业务发展较慢,需要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完善票据市场及其配套设施,加强当地政府对于票据的重视程度。

在银票承兑业务方面,东北地区的银票承兑业务发展最慢,且趋势持续下行。截至2021年末,东北地区银票承兑发生额仅为1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4.58%。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区,近年来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故该地区的水电气行业的银票承兑业务比重相比于其他三个地区更高。在银票贴现业务方面,东北地区的银票贴现业务的发展趋势先上升后下降。截至2021年末,东北地区的银票贴现发生额约为2.1万亿元,同比下降32%。东北地区的银票承兑和贴现业务亟待发展,由于该地区工业企业数量较多,可以积极推动当地企业的应收账款票据化,从而推动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的发展。

三、行业票据发展分析

1.各行业应收应付票据情况分析

图3.1 2020年各行业应收票据/应收票据总额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库

图3.2 2020年各行业应付票据/应付票据总额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库

2020年全部用票行业应收票据总额为0.3万亿元,应付票据总额为1.4万亿元。其中,重点行业如医药生物、交通运输行业用票金额分别增长5.13%和6.7%,较全行业增速分别高出0.86%和2.43%,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抗击疫情的需要,刺激这两个行业用票金额的增速高于全行业。

应收票据总额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建筑装饰、机械设备、电气设备、汽车和家用电器;应付票据总额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建筑装饰、汽车、有色金属、电气设备和钢铁;建筑装饰、汽车和电气设备这三个行业的应收应付票据总额均位列前五。初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行业的用票企业多为核心企业,议价能力较强,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频繁地使用票据进行应收、应付账款进行结算,导致整个行业应收、应付票据金额占比较高。

图3-3 2020年各行业应收应付票据总额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库

根据图3-3可知,在统计的27个行业中,应收应付票据差距最大的行业是建筑装饰行业,其应收票据为657亿元,应付票据为2988亿元,相差2331亿元,行业应付票据是应收票据的4.5倍,说明建筑装饰业的商票签发数量和金额较大,票据使用频繁。其次是汽车行业,应收应付票据金额分别为253亿元和1642亿元,二者在金额上相差1389亿元,在应付票据/应收票据的比值上相差6.5倍。另外,在房地产业的应收票据金额为34亿元,应付票据金额为774亿元,二者相差740亿元,在所以行业中排名第四,应付票据/应收票据之比为22.46,在所有行业当中排名第一。

票据相较于应收账款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一种支付结算工具,票据可以在贸易往来中用于货款支付,通过票据流转轧平企业间应收、应付账款,达到零成本融资的效果。票据又具有融资功能,票据贴现具有低成本优势,能够进一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可进一步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

2.重点行业承兑情况分析

图3-4 2019-2021年重点行业商业汇票承兑总额

数据来源:上海票据交易所

本文汇总了各省市票据业务前十的行业,并选取商业汇票承兑总额排名前五的行业以及房地产业作为重点行业进行分析,其中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承兑总额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两个行业在2021年的承兑金额占比分别为34%和32%,说明商业汇票服务于这两个行业的情况较好,应用规模较大。

在商业汇票中,银行承兑汇票占了绝大部分,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租赁于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都是如此,但是房地产行业就比较特殊,该行业的情况完全相反,是商业承兑汇票金额大于银行承兑汇票金额,并且近三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银票承兑金额在不断地降低,商业承兑汇票的金额在不断的攀升。通过分析发现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一系列整顿政策,例如限制房价的进一步上涨,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等。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响应国家号召,逐渐减少房地产行业的票据承兑业务,导致银行承兑汇票的金额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出于减小经营风险的考虑,需要加快资金的回流和周转,以保证本企业的流动资金充足,依托自身实力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导致商业承兑汇票的金额不断扩大。

然而,据九银票据研究院测算,在静态条件下,票据理论承兑量可达180万亿,远超过2022年实际承兑量27.4万亿,表明票据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制造业理论签发量73万亿,而实际签发量约为7万亿,批发零售业理论签发量82万亿,而实际签发量不足8万亿,实际签发量占比很低,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理论签发量144万亿,实际签发量约为8万亿,占比低。从具体行业来看,目前只有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少数行业用票,票据适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由此可见,票据在这些产业、行业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结合行业特色进一步推动票据业务发展。

四、企业票据发展分析

图4 2019年-2021年企业用票及金额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票据交易所

由图4可知,用票企业从2019年末的245.11万家发展到2021年末的318.89万家,增幅为30.1%;企业用票金额从2019年末的62.0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95.72万亿元,增幅高达54.34%,年均增幅27.17%。说明票据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支付便利和低成本融资渠道。

然而,当前全国有1.7亿市场主体,用票企业仅有300余万家,超6千万中小企业,只有200多万家用票,表明票据市场发展潜力大,服务实体经济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票据市场发展建议

1.推动建立统一票据市场

一方面,正因为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时间短,各项制度尚且不完善,许多做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个管理措施的实行,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标准,从而制约了票据市场在广度上的发展;另一方面,类票据发展,票据中介横行,给票据市场发展带来冲击。所以,需要在上海票据交易所的主导下,各商业银行以及供应链核心企业、财务公司等同心同力,推动建立统一票据市场,统一规范、制度、标准、风控体系,发展票据经纪业务、规范类票据平台,推动供应链票据、商业承兑汇票等平台发展,推动票据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以进一步提升票据市场发展效能。

2.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票据业务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票据的发展在每个省市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不同,其对商业汇票的应用情况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福建、河南和湖南这三个省份,就可以通过加强对当地企业宣传票据基础知识,票据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用票意识的发展,提高本省的票据承兑发生额/GDP占比,让票据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比如在汽车行业,由于其供应链涉及的企业较多,核心企业实力雄厚,可以推动供应链票据的发展,强链固链,促进企业的发展。

3.加速推进应付账款票据化进程

通过上文分析,除了公用事业和休闲服务业之外,我国的其他行业应付票据总额远远高于应收票据总额,与之相匹配的应付账款总额也是如此,例如房地产、汽车、建筑装饰、钢铁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资金回收期均比较长,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应收应付账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而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就能有效的防防范这种流动性风险,在企业急需资金时,持有手中的票据就能快速变现,以应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而无需以更高的成本向民间借贷,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4.推动票据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市场的信用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票据市场评级体系严重缺失,出于风险因素考量,部分中小企业票据接受度低、流转受限。票据源于商业信用行为,票据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的越好越完善,那么在此信用评级下的企业的信用就值得信赖,企业签发的票据就能够在市场上自由地流通、转让,银行对其开展票据和信贷业务的风险就越低,整个票据市场就能够良性发展。

5.创新驱动企业票据发展

所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票据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比如电子商业汇票和ECDS的建成投产,就极大的便利了票据的使用。还有票付通、贴现通、票据池等等票据创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对于票据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创新驱动票据发展,企业也能有所作为,例如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搭建的“企票通”创新产品,其中涉及到51家中央企业,建立了不同行业间的商业汇票互认联盟,促进了商业汇票的发展。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谢玉林

网络转载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免责声明:感谢作者辛勤的创作,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协会。如觉侵权,敬请通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天津市商业保理协会是我国第一家省级商业保理行业自律组织,于2015年1月16日依法组建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会会员单位为自愿加入的从事和服务商业保理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依托天津“中国商业保理之都”的行业优势地位,借助天津各级政府,各局、委、办领导对商业保理的大力支持,形成有“天津特色的商业保理生态圈”,协会在金融局指导下,辅助监管,提供行业动态和企业动态,反应行业诉求。并面向行业各商业保理公司提供政策信息、合规咨询和培训服务,搭建政府与企业信息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企业与企业对接平台、优质金融科技与建模服务供应商的筛选与推动平台、行业优秀人力资源推广平台。 天津市商业保理协会 秘书处联系电话:13512013912 天津市商业保理协会 官方网站:www.tcfa.org.cn

X 关闭

推荐内容

这是标题

Copyright ©  2015-2022 东亚养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3   联系邮箱:435 227 67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