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国产电影,终于能把镜头对准他

来源:非常说电影    时间:2023-04-28 14:25:27

好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么燃的片子了。

电影开始两分钟,社长就被战机轰鸣、云雾激荡的声画震慑得热血沸腾,心也仿佛随着飞机冲上云霄,飙速到八千米。


【资料图】

每一次飞向蓝天,都是与极限的博弈,每一次成功降落,都是与死神的擦肩,每一秒的数据,都关系到国家尊严与领空安全的战斗。

“要为前线试出最好的飞机!”

这个五一档,超燃的片子来了——

《长空之王》

试飞员,一个少有人注意到的群体。

但顾名思义,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战机生产和定型阶段,凭借着技术战术素养试验战机。

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来说:“飞机是设计出来的,更是飞出来的。”

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挑战极限:在飞行中试出新飞机最极限的数值,帮助设计师不断改进,让前线能够在最安全的范围内飞行。

也就是说,每次升空,都意味着未知的危险。

在测试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和难以想象的问题:发动机停车、失速尾旋、大迎角过失速机动……

任何一个细微的变量,都有可能造成飞机的坠落。

这些测试充满了未知性和危险性,试飞员常常要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甚至会陷入生死一线的险境。

而更惊险的是,即便遭遇险境,他们也要在落地之前保证数据完整,任务完成。

如此危险,为什么还要做?

电影用不同人物,铺开了几代试飞员的信仰。

王一博饰演的男主角雷宇,年轻莽撞,个性尖锐。最开始被挑中进入试飞员选拔时,他还不愿前往:“我要飞前线。”

在那时的他看来,远离战场的后方,没有太多挑战性。

最后让他做出选择的是队长张挺的一句话:“想不想飞隐身战机?”

前线飞行员雷宇正为我国飞机缺少一台好发动机而深深发愁,他迫切地想要开上最好的飞机,对敌人迎头痛击。

于是,脑子一热,坐上了前往基地的车。

从“谁爱飞谁飞”,到“我不能不飞”,他身上藏着一条年轻士兵的成长线:

从桀骜的少年意气到集体主义下的家国情怀,这其中,有无数的血与泪等待着他去经历。

胡军饰演的试飞小队队长张挺,是伯乐,也是导师。

电影里,他带着年轻的试飞员烈士陵园祭扫,高高的纪念碑矗立在荒茫戈壁之中,远景镜头里,整齐的公墓依次排开,葬着逝去的英雄。

他的试飞生涯中,见证了太多危险、意外、以及牺牲。

但,“这是关系到国家尊严和领土安全的战斗”。

只能提枪上阵,不能半步退缩。

于后辈,他用心提携,一点点磨平愣头青们的棱角,于前辈,他在纪念碑下抬起敬礼的右手,就是缅怀和敬畏。

年轻的战士、年长的队长、年迈的总工程师......

几代人勾勒出战机上优秀与热血的群像,每一场航空戏,都是勇气与坚定的勋章。

高空上的挑战一场接着一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坐上战机,翱翔于蓝天,感受着壮阔的同时,也经常命悬一线,与死神擦肩。

但越是极限,越要飞翔。

电影用几次试飞细节性地展示了一群年轻试飞员的成长史,也以他们的故事为线,勾画出了属于中国的航空精神。

大到飞机试飞,小到跳伞装置,试飞员每一次飞向蓝天,都是在与极限博弈,与死神擦肩。

而宏大叙事之外,电影也并未抛却人文关怀。

他们在试飞员的工作之外,也都有着最真实、最普世的情感。

是孩子也是父亲,有爱人也被人爱着,是追风少年也是沉稳大哥。

他们有温馨的家庭生活,有小鹿乱撞的偶然心动,有争强好胜的自负,有面对死亡的恐惧,也有职业之外的迷茫。

归根结底,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血肉之躯。

于是,相比较大仰角穿云的澎湃热血,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细微情感,更让观众红了眼眶。电影围绕着主角雷宇,建立起了扎实而温馨的情感连接。

雷宇和队长师父张挺之间,是一种千里马与伯乐的惺惺相惜,也是两代试飞员的薪火相传。

年轻的雷宇是个当试飞员的好材料,但初到基地时,他太想尽快做出成果。

为了试出最大的极限,他不惜一次次挑战,却在意外之下,数据丢失,飞行白费了。

面对他的沮丧和自责,张挺没有指责也没有宽容,而是给了他另一个机会,让他从细微处做起,去理解试飞员的精神能量。

雷宇与战友邓放之间,最初是剑拔弩张的“相爱相杀”。

最开始,两人都不服气彼此的能力,铆足了劲在训练场上斗争,几个科目轮下来,依然是不分胜负。

但无论内部吵得多么热火朝天,真到了飞机上,还是最好的战友,最铁的兄弟,是把命绑在一起的生死之交。

雷宇和家人的情感,则要复杂得多。

高空飞行、动辄受伤、挑战极限......无论哪个词,落到父母的耳朵里,都令人无比担忧。

电影中,父母的第一次出场,便是在雷宇受伤时。

他拄着拐从走廊那头走来,母亲看着憔悴的他几乎不敢认,还没等他说话,就一把抱住了他。

父母爱他,所以想要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但也因为这份爱,必须放手让他独自成长。

有柴米油盐,也有生死时速。

如何平衡?

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在鬼门关里逃出来的第一秒,掏出手机给家人回个消息。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中,一句“不能不飞”道尽了试飞员不为人知的心酸。

而“我落地了”,就是最好的告白。

正如电影里张挺说的那样:“你们要把飞机看成自己的老婆孩子亲人。”

温情与热血交织,汇成了试飞员们奋进的篇章。

为什么要讲一个关于试飞员的故事?

编剧桂冠曾谈到自己创作的初衷:“这群人要被看见。”

试飞员们,是先进战斗机诞生背后的功臣,是我们时代真正的英雄,却也是极少出现在聚光灯下的群体。

2003年,为了生产我国自己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国家决定从全军优秀飞行员中抽组成立试飞大队。

二十年来,试飞大队承担了全国几乎所有国产军用民用直升机的试飞任务,也一次次翱翔于天际,越过生死的考验。

试飞英雄黄炳新,三十六年里遇到过三十次重大险情,从未准备过跳伞,不管怎样都要把飞机飞回来做研究。

当被采访时候被问到为什么要这样不惜代价时,试飞大队的大队长李国恩凝重而认真:

“试飞员屁股底下的新机,是几代人的心血,国家上亿元的财产。一旦掉下来,损失的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国防工业的成果,失去的很可能是一代飞机,试飞员面对危险第一反应都是要保住飞机。”

中国首批3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张景亭,创下了飞行试飞史上的五十多项纪录,他给试飞员的使命下了定义:

“科学的冒险家,理论的探索者,设计的参与者,飞行的先行者。”

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

一代又一代试飞员,从勇气型到技术型,从技术型到专家型。

使命不同,却又目标一致: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护人民安全前行,这是小家与大家共同的情怀,也是试飞员们不可割舍的羁绊。

极限是飞出来的,飞机是造出来的,我国的航空事业,是一个个普通人从“一张白纸”上开始的。

而这张白纸上,还有无数的英雄史诗等待我们书写。

这个五一,中国航空事业的伟大与浪漫,《长空之王》将在战机腾飞之中,与你一同见证。

见证那些青春激荡的梦想。

见证那些有血有肉的勇气。

见证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你会看到,冲上云霄的辉煌背后,是热血铸成的英雄篇章,它将盘旋在我国领空,一遍遍回响:

——“我是你的僚机073。”

——“我将保护你安全前行。”

X 关闭

推荐内容

这是标题

Copyright ©  2015-2022 东亚养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3   联系邮箱:435 227 67 @qq.com